18126802430
麦鸿强律师,广州专业故意伤害犯罪辩护律师,现执业于广东博敦律师事务所,法律功底扎实,执业经验丰富,秉承着“专心、专注、专业”的理念,承办每一项法律事务、每一个案件。所办理的案件胜诉高,获得当事人的高度肯定。在工作中一直坚持恪守诚信、维护正义的信念,全心全意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民事行政抗诉,是指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定程序要求人民法院对确有错误的已生效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予以重新审理的一种法律监督活动。其主要特点有:
一、抗诉案件的严格性。抗诉只能对有证据证明原法院判决、裁定确实错误,或审判人员的渎职行为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提出抗诉。抗诉只能一案一抗,不能合并抗诉。
二、抗诉对象的特定性。依照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民事行政抗诉案件所针对的是人民法院已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包括当事人因未在法定期限内上诉而生效的一审判决、裁定和经过二审终审而生效的判决、裁定。
三、抗诉案件的程序性。抗诉必须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否则便不发生法定效力。依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除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和裁定有权提出抗诉外,只有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和裁定才有权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四、对再审程序的制约性。依照法律规定,民事行政抗诉一经检察机关依法提出,则必然引起案件的再审。
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抗诉的相关问题,为您推荐:
抗诉法人条件有哪些
检察院的抗诉
抗诉的分类
一、全面审查原则的解读
综观世界各国刑事诉讼立法例,上诉审的审查范围大致有两类,即部分审查制和全面审查制。这一分类主要是依据上诉审的审查及判决的范围是否受提起理由的限制。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的是部分审查制,按内容还可再分为事实审、法律审。前者是指上诉审法院对案件所认定的事实重新作实体审查;后者是指上诉审法院只对案件适用的法律是否正确进行审查。在部分审查制下,上诉法院所审查的内容仅限于当事人在上诉书或复审申请书中明确表示不服的部分,而对于上诉书或复审申请书中没有涉及的部分,即使存在一些错误,上诉审也不作重新审理和更正。德国是实行部分审查制的典型国家,该国刑事诉讼法第327、352条第1款对上告审、上诉审的审查判决范围作出了明确规定,即;法院只能对法院判决被要求撤销的那部分进行审查;、;上诉法院只是根据所提出的上诉申请进行审查,如果上诉是依据程序上的错误时,只审查提出上诉申请时所说明的事实。;在日本,对于控诉审的审判对象,日本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原判决本身是控诉审的审判对象,上诉审法院可以依照职权调查当事人提出的理由以外是否还存在撤销原判的理由,对原审进行综合审查;第二种观点认为,当事人提出控诉理由是控诉审的审判对象,通过审查控诉理由来审查原判决。日本刑事诉讼法权威田口守一教授认为,上诉审的主要目的是统一解释法律,救济提出异议的当事人。因此,控诉审的职权应当从保护当事人特别是被告人的主张的角度进行职权调查。日本判例也认为,事后审查是以当事人提出的控诉内容为中心的,这是控诉审的基本原则,职权原则只不过是这种原则的补充。第一审中的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之间的关系,在控诉审中也同样适用[1]。
前苏联为完成纠正第一审法院的错误,改善第一审法院工作的质量的任务,在刑事二审程序中建立了一种特殊的上诉和重新审查制度即检查原则。苏维埃第412条规定,;第二审法院除审查上诉状中对判决声明不服的事项外,每次必须审查案件的全部范围,检察判决是否合法和有根据。;该条所规定的检查原则,和我国的全面审查原则文虽有殊,但含义基本相同。以笔者手头的资料来看,最早明确规定二审法院全面审查的国家当属前苏联。由于我国在法制建设初期深受前苏联的影响,因此,早期的诉讼立法和司法实践均采纳了全面审查的方式。我国1979年的第134条确立了该原则,即;第二审法院应当就第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全面审查,不受上诉或者抗诉范围的限制;。最高人民法院在第251条对第二审法院的审查范围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第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证据之间有无矛盾;第一审判决适用法律是否正确,量刑是否适当;在侦查、起诉、第一审程序中,有无违反法律规定诉讼程序的情形;上诉、抗诉是否提出了新的事实和证据;被告人供述、辩解的情况;辩护人的辩护意见以及采纳的情况;附带民事部分的判决、裁定是否适当;第一审法院合议庭、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意见。;对全面审查原则在刑事二审中的基本含义,学者们一般解释为:范围的限制,而对案件进行全面审查,是否是一种应然的制度设计呢这种制度本身是否符合诉讼的基本规律它运作的效果是否能够达到我们的司法目标其理论基础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全面审查原则背离司法权运作的基本规律
在当代社会中,纠纷是多种多样的,相应的纠纷解决机制也有不同的形式。根据解决争端是否需要第三方参加或干预,可大致分为两类:其一,当事人自己解决,即在没有第三方参与的情况下,由冲突各方自行解决。这种形式主要包括谈判、决斗、躲避等;其二,第三方居中解决,即指依靠没有参加到争端中的第三方来解决,其决定具有权威性,对冲突各方有一定的拘束力。此种方式主要包括审判、仲裁、调解等。在纠纷解决机制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职能背景之下,我们或许可以更清楚地发现司法审判与其他由第三方主持解决纠纷的方式之间有一个质的共同性,即其运作方式不但必须具备消极性和被动性,而且作为解决纠纷的第三方也必然是中立的。这不但是纠纷解决程序正当化的要求,也是保证纠纷解决结果获得当事者双方认可所必须的。
当然,这种科学的司法权运作方式的确立并不是一次完成的,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嬗变过程。在封建社会,实行的是臭名昭著的;纠问式诉讼;。在该诉讼形式中,控诉职能和审判职能不分离,均由行使审判权的国家司法机关和司法官吏统一掌握,实行;不告也理;。法院及法官不再仅是消极、被动的案件仲裁者,而是成为对危害公共秩序和王权利益的犯罪行为负有追究责任的追诉者。然而,在这种诉讼制度下,司法专横极其普遍,;被控人面对具备法官权力的追诉人,束手无助;。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启蒙思想家关于分权、人权保护的进步观点得到法律上的确认。体现在诉讼形式上,就是;混合式诉讼;得到了确立,该种诉讼形式兼有弹劾式和纠问式的特点。刑事诉讼被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审判前阶段和审判阶段:在审判前阶段,实行国家追诉一体化的原则,纠问式的特点有所体现;而在审判阶段,法官只负责审判,实行;不告不理;的原则,弹劾式的特点则体现得较为充分。至此,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司法审判运作的被动性和作为裁判者的中立性最终得以确定。
所谓司法审判的被动性,是指司法审判既不能主动受理未向其诉求的案件,也不能超出诉争的范围进行裁判。也就是说,法官必须严格恪守;不告不理;的原则。这是因为,;从性质上说,司法权自身不是主动的,要想使它行动,就得推动它。向它告发一个犯罪案件,它就惩罚犯罪的人;请它纠正一个非法行为,它就加以纠正;让它审查一项法案,它就予以解释。但是它不能自己去追捕犯罪、调查非法行为和纠察事实;[3]。依此来审视全面审查的内容,就会发现它严重背离了前者的基本要求。基于全面审查原则的要求,二审法院的审查范围可以不受讼诉请求的限制。也就是说,法官既可以审查当事人或者检察院已上诉、抗诉的部分,又可以审查他们没有上诉、抗诉的部分,特别是在共同诉讼或共同犯罪案件中,法官在审查已上诉和被抗诉的当事人,还要审查未上诉和未被抗诉的当事人。显然,这时的法官已不仅仅是案件的裁判者,而是成为有着自己积极主张的一方当事人。在刑事诉讼中,主持正义的法官还有可能成为事实上的追诉官员。这种控、审不分的状况,不仅不利于被告人的权利保护,也使得二审程序的诉讼结构被扭曲。而且,在刑事诉讼中,还存在着大量的自诉案件。对于这些